晚报记者:张倩 通讯员:姚春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场景可能只会出现在电视或电影中:
一上午,急诊室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急促地响个不停,120急救车一辆接一辆地疾驰而来……
上午8点06分,第一位伤者送到急诊室,窒息,失血性休克,左、右额部、右脸颊、颈部、左手小指等多处刀刺伤;
9点12分,第二位伤者紧接送来,人已休克,腰背部刀刺伤,胸腹部贯通伤,胸腔大出血并伴有气胸,第12肋骨骨折及腰椎右侧横突骨折;
10点12分,第三位伤者送进来,头颈部刀刺伤,左侧腮腺、胸锁乳突肌断裂,面神经损伤,右眼外伤……
这个似乎在拍电影一般地场景就发生在2020年3月28日的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急诊室。在这里的每分每秒,事关生死。
秀洲区常驻人口约56万,紧邻高速路口、国道的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承担着全区及周边地区百姓的创伤、重大创伤、复合创伤的院前、院内急救任务。这个仅建院12年的“少年”大型综合性医院,已成功抢救重症创伤患者300余例,其中“10楼坠落女孩”等重大危重患者抢救案例倍受全市瞩目。作为一家民营医院,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骨科、大外科、急诊医学科科等创伤急救科室,用实力征服了很多市民固有的“偏见”。
这里有分秒必争的紧急抢救,有多学科保障的高效协同,更有敬畏生命的医者仁心。多年来,浙江新安国际医院依托综合性医院的保障体系,通过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打破传统分科分诊模式,组建了一支由急诊医学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颌面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ICU)等多科协作的创伤抢救团队,为创伤患者构建一条快捷、安全、高质量的创伤救治“生命绿色通道”。
那么,这支“硬核团队”是如何练就的?创伤救治“生命绿色通道”又是如何打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新安国际医院创伤中心的四大“护法”——
·新安急诊医学科团队
医警联动,
急救前移,形成“医生等患者”的新安急救模式
【小奶酪的爸爸说,若不是被救治及时,他都不知道五岁的儿子还会不会在自己眼前活蹦乱跳的。】
一个普通的下午,新安国际医院急诊医学科接到一通揪心预警:一位仅五岁的孩子遭搬家货车来回碾压。创伤救治呼叫系统里第一时间上传了患者的伤情情况。科里“警医联动”微信群里也连续跳出语音和图片消息:“肖主任,有个五岁的孩子被货车碾压”、“大部分受伤位置在面脑部”、“脑组织都出来了,现在呼吸微弱,请做好救治准备”……一时间紧张的氛围笼罩在急诊医学科,科主任肖辉立即组织团队进行抢救准备,启动创伤中心应急预警,召集相应外科主任医生紧急到位等待,为求第一时间争分夺秒实施抢救。
13点43分,“小奶酪”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到新安国际医院急诊科。小小的身体浑身血肉模糊,面部血肿,头顶右部凹陷,已出现失血性休克……监控视频,还原了小男孩被货车来回碾压的整个过程,辅助医护人员判断伤情。陪送而来的妈妈已哭得声嘶力竭,这个场面愣是让见惯了大伤大血的急诊医护人员万分揪心。没有时间悲伤,抢救刻不容缓,“绿色生命通道”当即打开,医护人员进行气管插管、补液、止血,并以最快的速度为小奶酪做全面的病情检查。结果显示头部、胸部、颜面部鼻骨、蝶骨、眼眶、额窦、上颌窦多发骨折,额骨、颞骨凹陷插入脑内,鼻腔与颅腔贯通,硬膜破损,矢状窦破裂,脑组织外溢,多发肋骨骨折,两肺挫伤,生命岌岌可危。
14点35分,神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紧密联合,小奶酪被送入手术室抢救,术中发现,小奶酪的额骨凹陷的深度已大于1.5公分,骨折片就像刀片一样割破硬膜,插到脑组织里,真实的伤情比预判的还要惨重。
手术足足进行了三个半小时,清除碎骨片,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脑内血肿,继而缝补破裂的硬脑膜,重建颅底,防止后期出现致命的脑脊液鼻漏……每一环都容不得一丝差错。术后,小奶酪紧接着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由重症团队24小时密切监护。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医护人员惊喜地发现小奶酪微微睁开了眼!医护人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焦急等待的一家人后,小奶酪妈妈忍不住放声大哭,一旁的铁汉爸爸握住医生的手久久不放。又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康复,小奶酪除了眼眶部位需要再次进行重建手术之外,基本回归正常生活。据其爸爸讲,孩子的各种反应和表现和受伤前无异。“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我的心情,一句谢谢远远不够!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命啊,谢谢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要抢赢时间!”新安国际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肖辉告诉记者,作为创伤中心的最前站,急诊医学科是秀洲区急救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同时肩负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处理的重要使命,“为此,急诊医学科建立了两大支持系统:院前和院内的联动系统、院内急诊与各科室创伤团队的联动系统。在新安创伤体系中,急诊医学科可以调动全院的资源,像胸外科、骨科、普外科等,根据伤者不同的伤情评估等级,可以直接呼叫不同级别的值班团队。”
在院前与院内衔接方面,新安医院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我们常年派驻7名医生和3名护士在120急救中心轮转,建立了'医生+护士+司机'的急救模式,到达现场后即通过中国创伤联盟系统将患者的情况第一时间传回急诊中心。”肖辉介绍说,急诊医学科在收到患者伤情后,如果是危重病人,会马上通知相应科室医生到急诊科准备救治,“形成让医生等患者的模式。”
“简单点说,每个环节的优化都是为了更早、更快地让患者得到救治,因为对于创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肖辉告诉记者,“警医联动”是新安创伤中心为了“与时间赛跑”做的另一个有效探索,公安、交警在到达现场看到患者伤势后,会直接拨打肖辉的电话,并将患者情况发送至“警医联动”微信群,让急诊中心更早地获悉患者情况及患者到院时间。
当患者被送到医院后,“预挂号”模式和“急诊绿色通道”则省去了让患者等待挂号和交费的时间,“尤其对于危重患者,我们秉持的原则就是先救治、先救命、先住院、后缴费。”肖辉说,新安医院每天的行政总值班担负着为所有绿色通道患者“代签字”的职责,“一个危重患者入院后,医院将为他承担起所有的责任。”
抢赢了时间,还要救得活、救得好!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能力,新安急诊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隔周二会进行全科业务学习、学习会之后经常进行创伤急救应急演练;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全院各科室联动的大型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不断优化流程,“目前我们急诊团队配置合理、通过不断地业务学习和外派学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急诊就诊约5万人次,承担各类危重症创伤创伤的救治。”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安急诊医学科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应急反应快速、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已成为嘉兴市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与健康。现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是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浙江省心肺复苏联盟成员单位,浙一医院房颤中心协作单位。
·新安大外科团队
技术精湛,
专业型治疗团队成为创伤中心强大后盾
【“我有的时候还会做梦,梦到自己被压倒的场景,然后每次都害怕地惊醒。醒来后,又好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活得好好的。”——被40吨建筑重物倾压,从生死线上救回来的阿涛】
当一个只有100多斤重的人被40多吨建筑重物倾压,他会经历什么?30多岁的阿涛就因这样一场飞来横祸被送入了新安国际医院急诊室。来时,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双侧眼睑苍白、胸部压痛、右肺呼吸音低、上腹部压痛明显、板状腹,左大腿肿胀畸形、左足跟肿胀、右足跟撕脱并骨质外露……
病情凶险,抢救时机稍纵即逝!急诊科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压迫止血、补液抗休克、脏器功能监测,并为阿涛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影像检查。很快,检查报告出来了: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腹腔多发脏器损伤、肝脏移位、腹腔大量积液、脊柱损伤、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左下肢多发骨折、右足撕脱伤。阿涛生命岌岌可危。
患者的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根据以往经验,此类患者往往合并腹腔内大出血,随时可能因失血过多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死亡!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一场生死营救迅速展开。创伤团队胸外科、神经外科、肝胆胰外科、骨科等多科联动,遵循损伤控制理念,决定在积极稳定阿涛生命体征的同时,紧急为阿涛进行剖胸、剖腹探查手术,先为损伤的脏器止血。
然而情况远比想象中更可怕!术中探查发现,胸腹腔内大量积血,并伴有严重肝脾破裂、肠系膜破裂、膈肌撕裂、肝脏移位疝入胸腔、胰腺挫伤、肺挫裂伤,目之所及几近“破烂”,无一幸免。病情凶险至极。创伤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构建自体血回输装置,将腹腔内1500ml自体血回输给体内,在最危急时刻和死亡殊死搏斗。而后展开脾脏切除术,再逐一对肝脏、膈肌、肺、肠系膜进行修补止血。万幸的是,经过各个学科的密切配合,加之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下,两个半小时手术后,阿涛的血压开始慢慢回升,遂送ICU继续监护生命体征。
在ICU又闯过了重重难关,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创伤团队又为他进行多次骨折清创植皮手术:左侧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右足跟撕脱伤皮瓣坏死,反复多次进行清创并植皮。在多方协同治疗下,阿涛从一步步向好转变,最终康复出院。
这只是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急救团队创造的奇迹之一,这个由秀洲区临床急诊医学管理质量控制分中心主任张凡、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周俊领衔的团队,全科秉持标准化、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治疗理念,拥有技术精湛、技术先进的专家型治疗团队:张凡主任拥有三十多年心胸外科及疑难抢救工作经验,在嘉兴业界有“快刀手”之称;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周俊,是嘉兴知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对疑难疾病和重症抢救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由事故导致的外伤基本都离不开外科技术,医院外科技术水平对抢救危重症患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涵盖胸外、普外、肝胆胰、胃肠、神经外科、泌尿、肛肠、甲乳科等学科,承担着外科的基础病、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以及抢救工作,尤其对重症胰腺炎,腹部创伤,肝脾破裂,胰十二指肠损伤的抢救及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等及脑外伤手术等有丰富的经验。
“各科室技术水平是抢救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各个科室的联动则可以让抢救发挥最大的作用。”张凡表示,新安国际医院的急诊科、大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五官科、康复科等各科室对创伤中心的建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医院的优势。
“创伤中心的建设,主要针对危重患者,如多发伤、群体伤,像车祸、高空坠落等导致的多器官损伤、多处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等。对于这样的危重患者,创伤与时间在赛跑,‘快’是抢救能力的第一要诀,受伤后到实质性手术抢救,要求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张凡主任告诉记者,这就要求院前、院内多学科的联动顺畅、人员配备健全、反应能力快,新安国际医院作为一个各科室都具备较强实力的综合性医院,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而区域创伤中心的建设,对保护区域内的严重创伤患者、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意义重大。
·新安重症医学团队
理念先进,
成为重症患者坚实稳固的“大管家”
【“当我第一次有意识自己是躺在ICU的床上时,我真的是绝望的。我以为我的伤太重了没得救了。后来意识到每天都有人来看护我,照顾我,给我做康复,踩自行车……直到我能自己坐起来,接着站起来,再接着走起来,到最后走出医院,回到正常生活,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一切。”——从ICU走着出去的患者孙先生】
11月23日,在工地干活的孙先生(化名)被工地上的大货车碾压右肩及右侧胸部,被120救护车送到新安国际医院急诊科,医院创伤中心团队立即展开多科联动。入院时的孙先生意识不清,全身多发伤流血半小时,失血性休克。检查显示:右侧额叶脑挫裂伤;两侧多发肋骨骨折、连枷胸、两肺挫伤、右侧血气胸、纵膈血肿,后纵膈及椎管内积气,右侧肩胛骨喙突骨折,右侧胸壁积气;脊柱损伤,C6、C7及T1横突骨折;侧尺骨冠突边缘骨折待排;右前臂撕脱伤、全身多发挫伤。过重的伤情使患者的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团队多方考量将患者送至ICU治疗,加强气道护理,雾化吸入、振动排痰,定时翻身预防压疮,适时开展营养支持治疗。
5天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住了,在ICU团队的评估下以“保命优先”的原则,创伤团队为孙先生逐步安排重要手术治疗。
11月28日行气管切开术;
12月2日行右侧胸廓成形术;
12月6日, 腹部CT显示患者腹腔大量积液,故行腹腔镜探查术+回肠部分切除术+回肠远近段腹壁造口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抗感染、机械通气等治疗;
12月9日,进行CRRT治疗,恢复患者受损的肝肾功能。
至此,孙先生的命可以说保住了。
待生命体征进一步平稳,ICU团队随即为其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启动重症康复组,排除禁忌症,并根据情况为其制定了循序渐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第一步心肺重症康复,第二步运动功能康复。利用下肢智能康复训练器、体外膈肌起搏、电动起立床等多种设备,锻炼其运动以及呼吸功能。逐步让孙先生从乏力好转➞肌力增加➞自主翻身➞扶坐➞独坐➞电动起立床辅助站立➞床边辅助站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脱离呼吸机,最后达到生活自理,从ICU走了出去。
从11月23日被转入ICU,到12月9日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启术后康复,ICU团队作为治疗的主体和链接各科手术的“桥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马上开启的康复评估,最终让患者在“保命”后还保住了“功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在创伤中心的体系中,急诊科负责患者的损伤控制,各协作科室负责手术治疗,而ICU负责的则是术后稳定、控制生命体征、患者的后续治疗协调等,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新安重症医学科主任鲍小强告诉记者,新安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重点学科之一,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监护工作及各种重大外科手术的术后监护和治疗工作,即通过严密的监测、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病人尽快脱离生命危险,恢复健康。
也就是说,从重症患者进行完急诊手术开始住院,到康复出院,ICU就是患者的“大管家”。
为了担当好“大管家”的责任,新安重症医学科还依托人才梯队,打造了两个名列全市、甚至全省前列的特色模式:第一,在ICU内组建重症康复团队,在病床边即开始为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评估及综合化治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神经重症患者致残率,是一家可以带人工气道行高压氧康复治疗的单位;第二,重症CRRT为医院特色,除常规开展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RT技术外,还可以开展药物中毒的血液灌流,人工肝,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血浆置换,体外抗凝等技术。
“把重症康复前移,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康复训练,目的是让患者不仅能保命,尽量能正常地回归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鲍小强说,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ICU,需要安排患者后续的一系列治疗、手术、转诊等,要求ICU医护人员具备“全能”的素质,“我们新安重症医学科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团队是一个整体’,团队里面每个人的治疗理念、服务理念要一致,所以我们每周会进行三次业务学习:周一是护理团队学习;周四是医生业务学习;周五是读片会。”
据悉,科室现已开展呼吸机支持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床旁重症超声技术、血液净化技术、临时起搏器置入术、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等,科室下设重症康复、重症超声、重症气道管理、重症CRRT、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营养支持治疗学习小组,通过组内、科内、院内、省内、国内的不断学习交流促进科室业务水平提升。近年来,科室重视临床科研,已开展市内课题2项,区内课题1项,以科研带动科室整体水平提升,以利更好地服务于急危重患者。
·新安创伤骨科团队
力量雄厚,
骨科团队助患者“及时救治、抢救生命、恢复功能”
【“内练苦功,外塑形象”是新安国际医院副院长兼骨科中心主任陆金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有人新安骨科人坚守医德医技的信条。】
新安国际医院曾救治了一位重症车祸患者。送至医院时,初步检查显示:这名患者除了最下方支撑作用不明显的几根肋骨,24根肋骨中有17根断裂错位!整个胸廓像被压断了支撑的灯笼,严重变形,折断的肋骨尽数扎进肺里,两侧胸腔引流管内大量气泡溢出;同时他还有骨盆多处骨折,锁骨骨折,右侧上肢的骨折,重型颅脑外伤,尿道出血……
医院立即开启多学科协作会诊机制,骨科、神经外科、麻醉科、ICU等创伤中心团队共同商讨手术方案。该患者的骨盆,两侧肋骨,胸锁关节及右手骨折都需要手术内固定。但是这个“七零八落”的人,身上几乎没有可以支撑体重的点,除了仰卧以外,放成任何一个手术体位都有困难;而且,长时间严重缺氧的病人,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黄疸,手术时间略长都有可能支持不住……这对创伤骨科团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创伤骨科团队在与多学科会诊协作下,在患者入院第9天,为患者做了骨盆外固定支架;第10天,因为新做好的骨盆钢支架可以受力,终于可以放成侧卧位,做了左侧5根肋骨的固定手术;第18天,做了右侧肱骨和左侧胸锁关节的内固定手术;第20天,做了右侧肋骨的内固定手术。4次手术以后,病人状态大大改善,身上众多维持生命的管道一根根拔了下来,到第25天的时候停了呼吸机。可以开始自己吃东西!
“在创伤中心的案例中,大部分要涉及到骨科,像车祸、高空坠落、工厂机器等导致的严重脊柱脊髓损伤、四肢伤、断肢断趾、关节开放伤等手术。”新安骨科陆院长表示,创伤骨科是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骨科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嘉兴地区骨科最早成立的亚专科之一,作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和秀洲区创伤中心,科室承担了全院急、危重骨科病人的救治工作。
“十楼坠落女童”事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过新安国际医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不仅保住了这个心跳一度骤停的女童生命,还让她避免了截瘫,并依然可以保有正常行走的能力,创造了生命和医学的奇迹。这背后,新安骨科的力量功不可没。女孩的脊椎和胸椎严重损伤,特别是胸椎,坠落的巨大冲击力导致其第三胸椎处完全断裂状态,整个人就像一个易碎的玻璃人。根据CT片和磁共振片,无论怎样“三维重建”,都无法真正再现病人的损伤状态,最后,骨科团队决定运用3D技术,把受伤变形的脊柱“打印”出来,最终成就了此次手术的“精准”模式,也成功为小女孩创造了行走的奇迹。这也是全省首次临床跨界使用3D技术。
陆院长告诉记者,在创伤救治中,不仅要救命,更要尽全力让患者恢复功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为此,学科致力于不断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紧密跟踪国际新发展动态,着力开拓创新性技术,不断提高肢体创伤救治水平,造福百姓,为人类健康服务。
如今,新安骨科在肢体严重创伤的急、危、重症救治积累丰富经验,形成了以脊柱、四肢骨关节损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为技术特色,在严重肢体外伤性或发育性畸形的外科矫形、顽固性骨髓炎(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严重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断肢(指)再植、肢体毁损伤的显微重建修复、四肢骨折的微创技术、老年骨折的综合治疗、四肢运动损伤的治疗、肩肘外科、足踝外科、小儿骨科等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中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与并发症翻修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骨盆髋臼骨折救治在区域处领先地位,学科整体实力在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