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病:消化道息肉,要不要治疗?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2048
时间:2018-12-06

在临床上,消化道息肉的发病十分多见。那么消化道息肉到底要不要治疗?会不会癌变?查出消化道息肉要怎么对待呢?为此,我们采访了新安国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俞菊英。

问:患有大肠息肉可以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性状改变、腹痛等症状,但还有相当部分大肠息肉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那么息肉没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是否可以不治疗? 

俞菊英:在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张大伯,70岁,退休工人。3年前肠镜检查发现位于升结肠的一枚0.5cm息肉,当时病理报告结果:管状腺瘤。由于害怕再次肠镜检查和内镜手术,一直未摘除息肉,而且觉得息肉很小,又是良性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一耽搁就是3年。近一段时间张大伯觉得自己比以往消瘦,一称体重,减轻了5kg,拍了X线胸片,又做了B超,甚至也做了CT,但均未发现异常。这时,他想起自己结肠内还有息肉,会不会是“它”在作怪呢?左思右想,张大伯还是来到了医院。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处可见3cm肿块,活检病理显示:“管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已经无法在内镜下切除,只能接受开腹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还伴有淋巴结转移,术后要进行半年的全身化疗。

在大肠息肉患者中确实有相当部分大肠息肉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很多人像张大伯一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但发生息肉后一定不能轻视。

大肠息肉从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有研究表明,大肠癌中70%是由息肉恶变发展而来的,因此对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治疗,行肠镜下摘除,防止癌变。不仅如此,息肉摘除后,需要进行肠镜随访。随访的时间要根据不同息肉类型而定,一般1-2年复查。

问:消化道息肉有癌变的风险存在,那么该如何治疗呢?

俞菊英:治疗消化道息肉好的方法是内镜下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也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切除息肉已经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金标准。

一般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尼龙绳圈套加电灼切除术、活检钳除术、氩气刀凝固术、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等。

对息肉进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新安国际医院消化内科拥有完善的仪器设备,娴熟的技术,高级职称医师亲自操作的优势,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息肉摘除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