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是位17岁的藏族姑娘,懵懂,单纯,会讲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
今年2月她离开美丽的家乡,独自跟着邻居姐姐来嘉兴打拼。两个月过去,独自异乡的闯荡生活将她锻炼得坚强、勇敢。
4月,异乡生活的考验还在继续。
10日的下午,格桑突然感到一阵腹痛,熬了一段时间,痛感愈演愈烈,疼痛的位置也慢慢转移到了右下腹。到了晚饭时刻,情况更严重,吃进去的饭没一会就完完整整吐了出来。倚靠在床头,她实在疼极了。邻居姐姐看妇科配的治腹痛药,她也吃了,没用;从家乡藏区带来的治疗“土方”泡水喝了,也没用;整个晚上,在疼痛的折磨下她一直蜷缩着身体无法入眠。
11日,她来到我院就诊。血常规发现白细胞17000+,全腹部CT显示阑尾管腔阻塞了一块粪石,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发作时,自开始腹痛计算,最好在72小时内进行微创切除手术,越早越好。如果拖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因为阑尾炎症严重而与周围粘连成团,有脓肿、穿孔危险。”。
一听要手术,17岁的格桑还拿不定主意。来嘉兴这么久她第一次向家乡的父母报忧,寻求意见。考虑到格桑年龄还小,一个人在外诸多不便,一家人商量后还是坚持选择了输液抗炎的保守治疗。
回去的那个晚上,疼痛是减轻了一些,但也只是“一些”,她依然疼得蜷缩身体,无法安心入眠。
12日,经过一晚上与痛楚的拉锯,格桑意识到输液抗炎治疗疗效缓慢,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说服父母,手术!但问题是格桑只身来嘉,她的父母还远在四千多公里的家乡,并且他的父母并不会普通话。该如何向他们告知手术风险?
▲普外科团队同格桑的父母电话沟通手术情况,并宽慰他们放心
▲医院行政总值班代为手术确认签字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普外科团队与格桑商议,最终以电话通话并录音的方式,由家乡懂汉语的人作为父母的汉语翻译进行手术确认,再由医院行政总值班代手术签字。电话里,团队宽慰着格桑的亲人:请别担心,医院会照顾好年纪尚小的格桑,给予特别关怀,让她安然无恙。
下午,普外科、手术室、麻醉科一切准备完毕,为格桑行腹腔镜下急性阑尾切除术。此时,距离格桑开始腹痛已过去3天。术中可见她发炎的网膜附着肠管难以分离,粘连严重,阑尾脓肿明显已有穿孔迹象,若没有这次手术的及时进行,恐怕格桑会面临感染性休克等后果。幸而一切顺利。
术后团队考虑到她一个小女孩年纪尚小又一个人,身边无人依靠,专门请了护工来照顾她,科室里护士姐姐、医生哥哥工作空闲之余也时常来跟她聊天解闷,像“家人”一样对她都特别照顾。对格桑来说,这次的经历曲折又幸运。生命用痛楚教育她坚强,这也将是她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格桑出院前与科室护士姐姐合影,同房的病友与其陪护也都对她照顾有加
普外科主任严国荣表示,阑尾比之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脾脏等等,阑尾对人体的重要性较低,突发急性阑尾炎还是要尽早手术治疗,避免穿孔危险。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可以使病人除了创伤和疼痛较少之外,伤口感染的机会也能减到最低,大大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患者可以放心。同时他还提醒大家要养成合理饮食,饭后避免剧烈活动 ,注意保暖等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降低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几率,对其他疾病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