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张倩 通讯员:王婷
本刊医学指导: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俊
胆囊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肝脏分泌胆汁后,胆囊浓缩和存储胆汁,当进食高脂肪食物后,胆囊排出胆汁,胆汁里的胆汁酸对脂肪进行消化和吸收。胆囊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但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如胆囊炎和胆结石。
近年来,胆结石、胆囊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胆结石发病率约为10%左右,年龄6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三分之一。
据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且临床观察到近年来胆结石患者有低龄化的趋势。那么,好好的胆囊为什么会发炎呢?胆结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都有哪些临床症状呢?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记者据此采访了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肝胆胰外科周俊主任。
不吃早饭会得胆结石,是真的!
很多学生族、职场人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变成了“早起困难户”,早饭更是在日复一日的慌乱中被忽略了。听说长期不吃早饭容易得胆结石,这是真的吗?
“长期不吃早饭易患胆结石,这是有直接原因的。”周俊告诉记者,胆结石主要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两大类,大家平常说的胆结石主要是指胆囊结石。
胆囊是一个分泌和储存胆汁的地方,人在早晨空腹时,胆囊内胆汁经过一夜大约12小时的贮存,使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造成胆囊内残存的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降低,而使结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胆囊里的小石头可不是一下蹦出来的。据周俊介绍,要形成胆结石,一般是因为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含量高,结晶析出形成结石;或胆囊排空不规律,储存过多胆汁,发生沉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有长期不吃早饭。所以,胆结石“偏爱”以下人群:
1、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年纪越大的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越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60岁的人发病率可以达到20%。
2、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研究显示,胆结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因为雌激素会使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减少,降低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于是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3、肥胖的人。体重超标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所以综合前三条看来,40岁以上的体胖女性,是胆结石高发人群。
4、长期不吃早餐的人。人睡一晚上,胆囊早已充盈,如果不吃早饭及时排出胆汁,就容易产生沉积,加速结石的形成。但是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早饭,而是长时间没有进食,所以长期不吃午饭或者不吃晚饭,也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5、爱吃甜食(高碳水饮食)的人。因为胆结石的发病与膳食中的淀粉和添加糖的摄入量呈正相关。进食低纤维、高热量食物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
6、快速减肥者,极端素食的人。那我不吃这么油腻的,光吃素食呢?也不好。极端低脂、低卡路里的饮食,会减少胆囊收缩,最终导致胆汁浓度过饱和,形成胆结石。
得了胆结石但“没感觉”,可以不手术吗?
嘉兴市民何女士是一位二胎职场妈妈,由于要兼顾照顾分别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和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吃早饭。前年,单位体检时,何女士被查出换有胆结石,但是平时何女士自己对此毫无感觉,要手术治疗吗?还是随它去?何女士一直拿不定主意。
“大多数的胆结石都是体检时发现的。”周俊说,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检查出胆结石,而且大多数人是没有症状的,但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险,这就需要患者到专业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胆囊炎和胆结石一旦长时间不关注、发生癌变,是十分危险的。”
周俊告诉记者,在临床工作中,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结石小、数量少,胆囊壁薄光滑,身体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话,是可以不手术继续观察的,但如果胆结石经常出现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手术。但很多人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虽然胆囊结石并发症不一定发生,但一旦发生,就得不偿失,甚至危及生命。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及早进行手术:
1、有症状的胆结石。患有胆结石,如果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右上腹疼痛/绞痛、皮肤黄疸等,是可以不进行手术的,但如果出现了症状,则应及早进行手术了。
2、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胆囊炎反复发作,一个是影响吃东西,还有就是炎症的反复刺激,以及结石对胆囊壁的摩擦,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几率。
另外,部分有糖尿病的,考虑到并发胆囊炎,胆囊炎进展比一般人的快,还存在穿孔的风险,建议及早手术。
3、胆结石太大,超过3厘米。这是考虑到结石对胆囊壁的摩擦,造成慢性炎症。炎症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刚提到的第二点炎症刺激。
4、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的。胆囊多发息肉,或者小于1厘米的单发息肉,往往提示良性,可以定期复查腹部彩超。但如果单发息肉大于1厘米了,也是手术的信号。
5、泥沙样结石患者。很多人的胆囊报告检查中都有这种提示,“胆囊泥沙样结石”,一些人还有想泥沙二字是不是代表很小,就不严重,是不是可以排出体外。细小的结石很容易跑到胆总管下段,容易引起堵塞。堵塞在十二指肠开口处,后果不堪设想。
6、充满型胆结石。就是胆囊里面装满了结石。即使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也没有出现胆囊炎,但胆囊里面几乎全是石头了,没有胆汁可以进去了。胆囊已经不具备储存胆汁的作用了,这些结石还存在潜在的危险,以及还有胆囊癌变的风险。
“胆结石手术目前基本都是微创的,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出院,所以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建议放下心理负担,及早治疗。”周俊提醒,如果发展到了充满型胆结石阶段,需要切除胆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切除胆囊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太大,人体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机体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建议在术后早期注重控制饮食。”
周俊告诉记者:虽然有些因素不能改变,如种族、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等,但有些因素如肥胖、快速减肥、饮食、生活方式等可以通过适当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所以饮食规律很重要,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好好吃早餐,就是预防胆结石的一种方法!定期体检、及早找专科医生诊断,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