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司机、办公室白领、老年人以及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有些人甚至不到40岁就已经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无法正常直立行走。但很多人都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不需要治疗的,疼痛的时候忍一忍就过去了,只有到了严重地无法直立行走的地步,才会想到去治疗,而以往的手术都是“开大刀”的治疗方法,很多人又都因此怯而止步。
近日,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骨科在微创领域成功完成了一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技术,彻底消除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敢怒而不敢手术”的顾虑,接受手术的是一位男性患者,来到医院时已经严重到无法站立,而仅仅手术后2小时患者能可以下地,疼痛症状也已经明显减轻,住院三天后便康复出院。那么,这项技术的开展,对于嘉兴饱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的市民又有哪些切实好处呢?为此笔者走访了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赵凯教授。 据赵凯教授介绍,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技术,手术中仅仅需要在患者背部开一个7-8毫米左右的孔,凭借术者的经验,将管子斜插入椎间孔,定位在病灶周围,随后开始清理椎间盘的“异物”,因为髓核压迫着神经,周围还有血管,一不小心就会让患者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术者的要求是极高的,该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后路手术对椎管和神经的干扰,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没有影响。而相对以往的开放式手术,则是在背部开一个近100毫米的切口(比微创的切口大10倍),然后大范围剥离背部肌肉并切除部分骨质,露出椎间盘组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术式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长短有着明显不同。
此外,椎间孔镜技术还有几个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并发症低,创伤小,形成血栓和感染的几率低,术后不会在后方重要结构处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经的粘连。而且,该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中能与病人互动,不伤及神经和血管,术中基本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晰,大大降低误操作的风险,后对于患者而言,术后2小时便可下地,次日就可活动,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
据悉,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新安骨科脊柱微创领域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嘉兴饱受腰椎间盘突出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