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感冒好了孩子仍哭闹不止,十有八九是中耳炎在作祟——入冬以来中耳炎患者数量激增,而且大多数是儿童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2112
时间:2020-01-09

晚报记者:张倩 通讯员:许月

本刊医学指导: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 方瑾

 

近日,禾城气温持续走低,早晚温差较大,不少大朋友、小朋友出现了感冒症状,甚至有些幼儿园的班级因为请假的小朋友太多,出现“难开张”的情况。然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感冒已经好转,晚上却仍然哭闹不止、挠耳朵、蹭枕头等,带到医院检查,原来是中耳炎在“作祟”!


“入冬以来,耳鼻喉科门诊中耳炎患者数量激增,其中以儿童居多,超过八成都是感冒引发的。”新安国际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方瑾表示,相比鼻塞流涕、发烧打喷嚏等感冒症状,中耳炎的症状比较隐蔽,很多家长以为得了中耳炎一定会出现外耳道流脓等典型症状,其实中耳炎的种类有很多,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它的危害却很大!


冬季中耳炎高发 八成因感冒


中耳炎是指中耳组织结构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这种炎症通常是源于咽部感染,通常由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诱发。

刚刚上幼儿园小班的齐齐这几天着凉感冒了,吃了几天药之后症状有所好转,只剩有点鼻塞流涕,妈妈也放下心来。谁知,齐齐这几天睡得越来越不踏实,常常半夜哭闹不止,并用手不停地挠耳朵。妈妈检查了齐齐的外耳道,并没有发现异常,但还是带他来到新安国际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通过医生的诊断,原来齐齐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


“很多家长觉得中耳炎是因为耳朵进了脏东西所致,当发生中耳炎后,有耳痛、外耳道流脓等症状,因此,这种因耳痛、外耳道流脓而就诊的中耳炎,比较容易被家长所发现。而通常由感冒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没有外耳道流脓等症状而被忽视。”方瑾告诉记者,中耳炎的种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形成,鼓室黏膜充血、肿胀,液体漏出,形成鼓室积液,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

2、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甚至骨膜、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其特点为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常见症状有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听力下降、严重者可有耳痛、眩晕、高热、面瘫等。

3、中耳胆脂瘤:所谓胆脂瘤,就是中耳里脱落的上皮的堆集,越聚越大,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向上,向内向后都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一旦破坏到神经会造成面神经麻痹,向颅内扩张会形成脑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4、其他特殊类型的中耳炎。


“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儿童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 方瑾表示,儿童、长期受鼻炎干扰的患者、抵抗力低经常感冒的人群都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


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耳内有闷胀感及低音调耳鸣,大一点的孩子可诉说有“耳朵闷闷的、有东西塞着的感觉、耳朵嗡嗡作响”等,而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虽然还不会准确地表达“耳朵胀痛”,但他们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如:夜间哭闹不止、用手抓耳、用头不停地蹭枕头、不明原因发热、夜间打鼾等。如果任其发展,中耳继续处于负压状态,中耳腔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黏稠,使内陷的耳膜粘连固定,严重者中耳的听骨也慢慢出现粘连固定,则可进而出现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腺样体肥大也会诱发中耳炎


今年上二年级的静静最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几次都没听到,意识到不对劲的老师反馈给了家长。事实表明,静静不是故意的,她是真的听不清,在医院被确诊为渗出性中耳炎。


“孩子最近没有感冒,怎么会得中耳炎呢?”面对妈妈的疑问,医生表示,静静的中耳炎是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幸亏发现的早,腺样体肥大长期不治疗对孩子危害很大。”


为什么腺样体肥大会导致中耳炎出现呢?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是一群淋巴组织,类似扁桃体,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免疫器官,相当于孩子的第一防线,可以协助清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它的家就在鼻咽的顶后壁,左右靠近鼻咽部通向中耳的开口。如果儿童的腺样体增肥了,就会压迫鼻咽部位通向中耳腔管路的管口(咽鼓管咽口)。由于咽鼓管咽口被压迫,中耳腔内分泌物没有办法正常排出,中耳腔内就会产生积液与炎症反应,渗出性中耳炎就此产生。


因此,对腺样体肥大儿,最好也能请耳鼻喉科的医生进行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以排除中耳炎的可能。


中耳炎患者切勿沉迷“采耳”


耳朵经常流液,还发出异味,不能下水游泳,甚至交流需要特别大声……家住秀洲区的刘先生经常为自己的耳朵烦恼不已,小时候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处理,长大后由于耳内分泌物较多,他迷上了“采耳”,几乎每周都要到专门的采耳店采耳,谁知中耳炎越来越严重了。


近日气温下降,感染风寒的刘先生第一就反应在耳朵上,“晚上痛得无法入睡,耳朵内一直闷闷的,打电话对方声音小点都听不到。”刘先生说,最重要的是,耳朵内会经常有脓液流出,特别影响工作生活。


方瑾仔细询问了刘先生的病史,并为他进行了内镜检查,发现刘先生中耳组织机构内红肿充血、充满了脓液,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了抽液和减压治疗,刘先生的症状马上有所改善。


“过去中耳炎手术多数在显微镜下完成,需要在患者的耳后做切口,造出一条人工通道抵达中耳开展手术,现在可以直接进行耳内镜手术,通过人的外耳道这个自然通道进入中耳手术,不需另外切口,术后患者可以很快回归正常生活。”方瑾提醒刘先生,经常“采耳”可能会感染细菌,如果不小心戳破鼓膜,更会引发听力问题,中耳炎患者不宜经常“采耳”,如果耳内分泌物太多堵塞了耳道,可以到正规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如何预防中耳炎?

1、预防伤风感冒。大部分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这种感染多半发生于感冒的时候,因此,预防伤风感冒,就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

2、注意中耳其他器官的影响。鼻和咽部的疾病,像鼻窦炎、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并发中耳炎。为了保持中耳的健康,还必须注意治疗这一类疾病。

3、注意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如果患者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比如用手指紧捏双侧鼻孔,就有可能让鼻涕中的细菌通过咽鼓管这个耳鼻之间的通道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掌握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对于预防中耳炎很重要。先让孩子深吸气,用手绢轻压一个鼻孔,头略向手按压鼻孔的一侧倾斜,轻轻擤鼻,靠气流将另一个鼻孔内的鼻涕轻轻带出。然后换到对侧,把另一侧擤净。

4、掌握正确游泳方法。游泳是一项良好的运动项目,但是如果掌握不好,也有可能导致中耳炎。有中耳炎或中耳炎痊愈不久的人,不应游泳。当呼吸系统有急性感染时,咽鼓管的抵抗力降低,也暂时不要游泳。

5、不要用硬物掏耳朵。预防中耳炎,平时切忌用尖锐的器物掏耳朵,这样容易划伤耳内皮肤导致感染,从而可能引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