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哑了1个多月,到医院一查,居然是喉癌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2285
时间:2020-05-20

声音嘶哑不光是嗓子不舒服或者发炎的信号,有时候可能预示着其他危险的疾病。34岁的阿峰,因“声音嘶哑”一月有余,遂来新安国际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过喉镜及CT检查,医生发现其右侧声带有性质不明新生物。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耳鼻喉科方瑾主任警觉这个“新生物”并非善类,在借助NBI电子鼻咽喉镜进一步检查后,这个“新生物”的真面目就初步显示出来了:拟为“喉乳头状瘤癌变”或“恶性肿瘤(喉癌)”的可能。

 

当务之急,是为阿峰尽快明确“新生物”的病理学诊断。3月24日,第一次手术如期进行,医生钳取了阿峰右侧声带新生物,并送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检查结果令人惋惜——“右侧声带鳞状细胞癌”。34岁的阿峰,来嘉兴打工多年,除了妻子陪伴,举目无亲,远在老家的父母身体不太好,还在帮他照顾3岁的儿子,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命运却无情地扼住了他的咽喉。方主任说,喉癌是占耳鼻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一般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声嘶、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像阿峰这个年龄发病比较少见。

 


 

“既然命运安排相遇,我们必将倾尽全力”。方主任团队,立即为阿峰详细分析病情,制订下一步手术方案。因为阿峰年轻病变范围大,部分肿瘤组织较为隐蔽,微创手术恐难彻底清除,在征得同意后决定为其行“开放性喉部分切除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

 

除了保证手术的成功开展,喉癌手术的围术期管理,无论对病人还是对医护,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喉开放手术”气管切开后患者不能说话、不能进食,术后面临着咽瘘、窒息、肺部感染、喉狭窄长期带管等许多潜在并发症及风险。

 

新安耳鼻喉科及5B护理团队,第一时间组建由医生、护士、康复师组成的多学科联合照护小组(MDCT),并建立“阿峰个案护理工作”微信群,每日在群里汇报当日工作进度,不断探索完善一条更适合阿峰的康复之“路”。


 

ERAS康复师不仅承担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任务,术前提前介入,在开放手术前三天,就已开始对阿峰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同时训练其克服正常人的吞咽条件反射动作。术后,还专门配备由曾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过的耳鼻喉科专科护士,为阿峰做术后的专业护理指导。同时,护士们还贴心制作了小卡片,方便术后不能说话的阿峰,可以快速通过卡片与医护人员交流。MDCT小组的建立及组员之间的配合,都对阿峰术后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阿峰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从难以接受到勇敢挑战,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是充分的理解、信任与配合。3月29日,阿峰的手术在耳鼻喉科团队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很成功,方主任尽其可能为阿峰保留住了另一侧声带及半喉。有术前的康复训练基础,术后的阿峰和医护团队配合十分默契。术后的第三天,发热2天的阿峰终于退烧了,并在本子上写下“今天体温下来了,舒服多了,有力气了。”如今,阿峰已一步步走向康复,出院并开始新的生活。

 


 

方主任说:喉癌的一些早期症状,如发声音费力、咽喉痛,与咽喉炎症状十分相似,时间久了也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还有长期干咳,也就是在患上喉癌之后,会对我们咽喉部位造成一定的刺激,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刺激性干咳,咳嗽的时候有痰液粘着感,严重者甚至痰中有血丝;再有就是长期的声音嘶哑或持续超过三周的声音嘶哑(尤其是在没有感冒或流感的情况下),这些症状都说明我们的咽喉部出现了异常变化,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了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