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十二指肠全程坏死,手术11小时后她有了一副“新肠子”
作者: 管理员
阅读量:2798
时间:2021-04-26

城市改建是特别耗时耗力的工程。而和城市改建非常形象的是,人体“改建”也尤如此,尤其是我接下来将讲的故事,一个关于“肠道改造重建”的故事。

 

那天蒋阿姨是因为腹痛腹胀紧急入院的,夜里时分疼痛愈发剧烈和频繁,随之出现四肢冰冷、神志模糊等休克表现。医生综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考虑蒋阿姨或为“急性感染性休克、急性腹膜炎、肠坏死可能”,当即决定转入重症监护室给予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并作充分的术前准备。

 

但蒋阿姨有多年的“房颤”病史,必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来控制血栓的形成以避免发生卒中的危险。而这也得她的凝血酶原时间,即伤口凝血时间比一般人要延长33.6秒。这表示在给蒋阿姨手术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引发大出血,且风险极高,增加手术难度。为此,大外科主任张凡立即召集ICU、普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紧急MDT讨论,进一步考虑蒋阿姨为“十二指肠坏死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和腹膜炎”,同时多方合力制定周密的手术预案,严谨救治计划。

 

    

随后抢救工作全面展开,当务之急是要尽力缩短蒋阿姨的凝血时间以便手术。团队立即使用VitK1药物拮抗,一个多小时后蒋阿姨的凝血时间成功被降至20.4秒,为接下来的手术赢得了更多机会。紧接着,没有耽误一刻治疗,团队即刻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证实蒋阿姨的十二指肠已全程发黑坏死+部分空肠约50cm全部坏死!原来隔着肚皮,蒋阿姨的腹中已经“危机四伏”!直至导致她腹痛至休克!若此次没有及时就医,后果不言而喻。

 

团队心里明白,这次手术必然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太多时间感慨,手术紧张进行,在普外科、肝胆外科的紧密合作之下,全部坏死肠道都被切除。而为了替代坏死肠道的必要生理功能,团队又以胆肠、胰肠、胃肠等吻合术将蒋阿姨的肠道进行改道重建,使拟吻合的组织间不疏漏、不出血,复原失去的生理功能,确保了蒋阿姨日后的正常生活。最终整场手术足足历时11个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一副“新肠子”改建完成,经历这场“战斗”的医护人员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才敢安稳落地。

     

后来蒋阿姨也在重症监护室8天的密切观察治疗和早期康复下顺利转回普外科病房。面对“劫后重生”,70岁的蒋阿姨笑得像花一样。目前已经顺利康复出院,被孝顺的儿子接回家中细心照料。

 

张凡主任提醒,像蒋阿姨这样的房颤病人一定要遵循医嘱,及时的监测、规范用药;并且如果出现腹部疼痛症状,要及时警惕,多加留心,除了内科,也需要到外科进一步咨询检查。

 

    

后记

罕见十二指肠坏死,需高度重视服用抗凝药物而出现肠壁血肿

通过文献检索,类似病例近几年全国只有一例,且因术中大出血而抢救失败。大外科张凡主任分析,非外伤和梗阻所致十二指肠坏死在临床上是极其罕见的,十二指肠以极其丰富的血供大量的侧循环,临床上很少出现坏死。本例十二指肠全程坏死患者术中未见血管栓塞及血栓,而且某一段血管阻塞,不至于影响到全部肠壁血运。而据文献报道,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合并肠壁血肿,因而究其原因为患者术前因长期房颤病史口服抗凝药物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出现肠壁血肿,导致肠管壁充血水肿,肠管过度肿胀,使肠壁供血血管受压,影响肠壁血运,致使十二指肠全程坏死

 

总结本次抢救成功经验,张主任提醒临床医生:第一、对服用抗凝药物的病人出现肠壁血肿应高度重视。第二、十二指肠坏死的诊断应重视它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抗凝过程中突发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有频繁呕吐,如出现腹膜炎应立即手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第三、术前对PT延长应使用维生素K1拮抗,使PT(凝血酶原时间)降至手术允许范围。蒋阿姨的抢救成功正是体现了我院大外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为患者的康复选择了最优方案,采取了最佳的诊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