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三年煎熬
冬去春来,算算日子,沈奶奶已经在上海家中的那张床上躺了整整三年了。三年前一次意外导致股骨颈骨折,让沈奶奶成了“被封印的人”,只能苦苦在床上度日。一千多个日夜,沈奶奶最大的活动度也就只能是垫高点枕头,好让身体有些许的放松。时间一长,沈奶奶的腿部肌肉发生了进行性肌肉萎缩,屁股上的褥疮好了又长。儿女们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其实这三年家里人也在陆续打听治疗的可能,但遗憾的是,因为时机不合适或手术评估风险过高等种种原因屡遭婉拒。随着日子一年年过,大家的心里逐渐蒙上一层阴影,重新站立行走的希望愈发渺茫了。
跨城一搏,生命遇见微光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底。那时,家里人从邻里间得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多年因类风湿关节炎而膝关节畸形、几近丧失行走能力的邻居居然重新站了起来,像正常人一般行走了。一番打听才知道,他们也是经人介绍,专门驱车赶到嘉兴找的一位骨科医生做的手术治疗。就这样,在邻居的介绍下,沈奶奶的家人和这位医生——我院骨科中心主任任忠明取得了联系,希望的曙光终于再次被点亮。
春节一过,沈奶奶的家人就带着沈奶奶跨省,专程从上海赶到嘉兴,来到了我院骨科中心找到任忠明主任寻求专业手术诊疗建议。三年卧床,活动受限,沈奶奶的患侧下肢已经出现了5厘米的短缩,影像检查也显示这陈旧性髋关节骨折已引发股骨远端向头侧移位并与周围组织形成病理性粘连。再加上沈奶奶本身还有陈年风湿性关节炎、严重骨质疏松症,整个手术治疗方案必须慎之又慎。
术后,任忠明主任为沈奶奶做床边检查
接下来的几天,任主任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病例讨论。这类陈旧性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问题及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手术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既要最小化创伤,又要重建下肢生物力学平衡,确保患者能在术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凭借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团队为沈奶奶精心制定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案,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康复,每一环节都做好周密部署。
手术当天,无影灯下,团队巧妙松解挛缩肌群,精准植入人工关节……45分钟后,这场“攻坚战”便宣告成功。更令人惊叹的是,术后次日,沈奶奶便在助行器辅助下迈出第一步。这是时隔三年后沈奶奶重新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感觉。虽然三年的时候太长,她一度忘记了怎么走路,但能再一次站立起来,哪怕是颤颤巍巍,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认真地一步步练习着。一旁陪护的儿女,看着三年困于床榻的母亲能再次支撑起身体,哽咽道:“没想到这么快就能站起来,妈妈已经好久没感受过外面的阳光了。”
信任“无界”,更多故事正在发生
如今,沈奶奶已经顺利出院,每日在家中坚持康复训练。过不了多久,她就能完全脱离助行器,自在地散步,逛逛公园,感受烟火,接触房间之外的世界了。
医疗没有地域界限。在新安骨科中心,像沈奶奶这样从上海赶来嘉兴“反向就医”的患者不是特例。这几年陆续有数十例因为脊柱、关节等问题常年饱受痛苦的上海患者循着口口相传的微光,经过团队的治疗而重获新生。我们相信,沈奶奶的故事,又将会是另一个患者迎来新生的开始。“过去多是嘉兴患者前往上海求医,如今我们通过技术深耕,让‘沪来嘉’也成为可能。”任忠明主任如是说。他也提醒,老年骨折救治贵在“快”和“精”,家属若发现老人跌倒后髋部疼痛、无法站立,务必立即送医,切勿延误黄金救治期,以免增加手术难度,引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