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综合征你了解多少
作者: user
阅读量:6459
时间:2021-11-15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反复发生在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身体和精神二方面的症候群。值得强调的是90%有周期性月经的妇女有经前生理学改版,但只有对妇女日常生活的安定有明显影响才称为PMS。对PMS的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PMS的历史性记载是一位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腊医生Hippocrates的著作,他对经前症状与月经的看法是:妇女经前容易发生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不安通过血液从头脑经子宫排除。”在公元2世纪基督圣教新约罗马书中描述:月经是在妇女感到不适时来潮......有些人变得尺度打瞌睡,有些人有恶心和食欲减退。”1931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PMS的论文,对经前期综合征与月经的关系做了更为详尽的科学的描述:“妇女经前7-10天有难以控制的紧张、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全身疼痛;大多数病例症状持续到月经来潮,但在月经来潮后1-2小时,无论身体或精神症状都会完全缓解。”由于当时一度认为PMS是由于女性激素排泄问题引起,因而提出“放血”和药物促进女性激素排泄的治疗方法,但未能凑效。有人提出破坏卵巢功能以引起闭经的方法来治疗严重的PMS,获得成功。

(一)病因

可与神经介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失常、激素改变、水、钠潴留、精神因素等有关。PMS发病原因虽然还不很明确,但通过近年的深入研究,PMS的发病诱因可能产生于黄体E2、孕酮(或)它们的代谢产物。由于它们的周期性改变,通过神经介质的介导(它们包括β-EP、5-Sr,甚至还有γ-氨基丁酸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而影响脑内某些区域功能,形成精神神经内发泌障碍,产生众多、涉及多系统的症状

外周血内卵巢甾体激素水平在PMS病人虽仍在正常范围,但它并不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水平,它对中枢神经介质的影响仍与健康妇女不同。

(二)发病机制

1、神经介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失常

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学说:正常月经周期β一EP从排卵前开始升高,持续至下次月经前。而PMS患者黄体期的β一E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使用内啡肽抑制剂钠铬酮(na1axone)可以产生与PMS相似的症状。

黄体期时,β一EP的异常或对β一EP的敏感性是引起PMS的各种表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过程的主要原因。